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94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39篇
地质学   173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余伟健  李可  刘泽  郭涵潇  安百富  王平 《岩土力学》2022,43(Z2):382-391
煤层顶板为弱胶结岩体时稳定性差,常在煤炭回采过程中或巷道掘进时发生大变形或失稳等现象,维护难度较大。针对煤巷弱胶结粉砂岩顶板力学特征与变形控制等问题,以广西林场煤矿煤巷弱胶结粉砂岩顶板支护工程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调研、实验室试验、理论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通过现场调研,发现研究巷道有顶板岩层自承能力差、受水环境影响、支护结构失效率高、底板受水影响底鼓量大、受采动影响等特征;顶板岩石点荷载试验表明,其单轴抗压强度仅为1.9~ 2.3 MPa,采用电镜扫描发现,弱胶结粉砂岩以粗粒矿物为骨架;在普氏理论的基础上,推导了巷道顶板和两帮承压极限表达式,提出了提高巷道围岩整体强度和承载能力、确定合理的锚杆支护参数、顶板设计锚索加强支护等弱胶结巷道围岩控制要点。依据试验分析与理论研究成果,提出了以注浆加固为基础,锚杆和锚索联合支护的控制方案,并在林场煤矿进行了工业性试验。现场监测数据表明,设计的支护方案可以有效地控制煤巷弱胶结粉砂岩顶板变形。  相似文献   
12.
煤矿突水溃砂灾害的发生与煤层上履含水层性质、岩性特征及破坏程度等诸多因素有关。通过研究己15煤层顶板基岩与第四系底部的含、隔水性能及顶板覆岩岩性组合特征,计算出一次全部开采3.6m煤层时,其导水裂缝带最小发育高度为38.46m,最大为47.95m,确定了采煤活动导致的上覆顶板含水层发生水力联系的范围,认为己15—13030工作面煤层开采时发生顶板突水的可能性不大;计算一次全部开采3.6m煤层时,防砂安全垂高最大为23.5m.防塌安全煤岩柱最大垂高为12.5m,结合煤层顶板基岩及第四系底部岩层的水文地质特征,认为工作面回采时顶板溃砂的可能性也不大。强调在生产过程中,要加强顶板涌水的观测,同时增加现有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从而为工作面安全回采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3.
通过实例介绍利用地震多属性与测井成果联合反演,获得表征煤层顶底板岩石赋水性强弱的拟测井参数体,进而对其进行赋水性分析:首先利用伽马-伽马测井及视电阻率曲线重构岩石视孔隙度曲线,以获得研究区岩石视孔隙度成果;利用测井成果合成地震记录进行精细的地震地质层位标定及采区地震数据的保幅、保真处理;在测井成果约束下进行地震多属性拟测井多参数反演,利用反演成果的高低异常区评价煤层顶底板赋水强弱分区——低波阻抗、低电阻率、高孔隙度分布的区域对应赋水性强的区域,反之为赋水性弱的区域。  相似文献   
14.
针对现有算法从LiDAR点云中提取复杂建筑物屋顶面不完整、阈值难以设置的问题,提出一种结合点云空间分布的法向量密度聚类提取屋顶面点云方法。通过构建Delaunay三角网,计算建筑物LiDAR点云的法向量;在分析建筑物点云空间和法向量分布特点的基础上,定义一种邻域关系度量屋顶面点云之间的相似性,并利用提出的算法聚类建筑物点云,得到屋顶面片点云粗提取结果;通过构建屋顶面片缓冲区,经面片处理得到建筑物各屋顶面的完整点云。选取不同复杂程度的建筑物进行实验,结果表明,算法能有效提取复杂建筑物屋顶面点云,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并能为建筑物三维重建提供可靠的屋顶面信息。  相似文献   
15.
在城区化过程中,由于人口快速成长且集中,随之而来的建筑物、道路等不透水面密度增加,导致地下水补给减少及破坏水文循环。为了解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对长期水文量影响,建立一个适宜的城区水循环模式是非常重要的。选定台湾台北的六馆抽水站集水区进行分析,模式参数经过敏感度分析、率定与验证。采用改变不同透水铺面设置比例的方案,评估其对径流量、入渗量、蒸发散量的改变。并分析设置不同比例屋顶雨水贮集系统对地表径流量及供水量的改变。所建立的城区水循环模式是评估土地利用改变造成水文量的改变的一个有效工具,并可提供决策者做为城区土地利用决策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根据主采煤层顶底板岩体岩性类型及结构面发育程度对其稳定性进行了评价:72煤层顶板以中等稳定一不稳定类型为主,82煤层顶板以中等稳定类型为主,10煤层顶板以中等稳定一稳定类型为主。在大量统计见煤点硬质岩百分含量(k值)的基础上,结合顶板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对各主采煤层顶底板工程地质类型进行了划分:72煤层以一、二类顶板为主,82、10煤层均以五类顶板为主。综合评价该矿工程地质条件为中等即Ⅲ类二型。根据研究成果,指出该矿在采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工程地质问题,并依此提出了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17.
龙固井田为全隐蔽的华北型煤田,位于巨野煤田中部,其首采扩大区主采煤层为3号煤层。考虑3煤层顶板稳定性主要受其顶板的构造信息和岩性信息影响,因此首先依据三维地震勘探综合解释成果及波阻抗反演解释成果对二者进行定量化,然后对波阻抗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使得波阻抗数据和量化后的构造数据具有相同的变化范围及等量贡献。在此距离范围内构造和岩性的权值各为0.5,依此生成综合因素煤层顶板稳定性隶属度。分析3煤层顶板以上10m、20m处的综合因素煤层顶板稳定性隶属度图可以发现,该区3煤层顶板稳定性比较好。且其稳定性主要是受构造因素控制,岩性因素相对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8.
四川西南部前震旦纪康定杂岩,主要由英云闪长质深成岩和一些具残留顶盖特征的变质地层组成。深成岩体呈南北向线性展布,实地接触关系证明,它们是晚于围岩的侵入体;而且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深成岩是玄武质源的岩浆分离结晶作用产物.结合区内岩石构造组合,可以推断英云闪长质深成岩是在位于陆缘型岩浆弧近大洋的构造环境下形成.鉴于康定杂岩的岩石组合及地球化学特征与太古代地体存在明显差别,其时代应属于元古代.  相似文献   
19.
冷空气侵入的暴雨过程物理量场变化与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近年的几次有低层冷空气侵入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发现很多暴雨天气过程都与冷空气侵入有密切关系,连续暴雨过程是在较好的水汽条件和不稳定层结条件下发生的,K指数、Q矢量辐合、螺旋度、水汽通量辐合、涡度和上升速度等物理量大值区的范围和演变趋势,同暴雨范围及演变趋势基本一致;暴雨区上空有高位涡柱存在,并有自低层到高层的高位涡上传。  相似文献   
20.
The delivery of volcanogenic sulphur into the upper atmosphere by explosive eruptions is known to cause significant temporary climate cooling. Therefore, phreatomagmatic and phreatoplinian eruptions occurring during the final rifting stages of active flood basalt provinces provide a potent mechanism for triggering climate change.

During the early Eocene, the northeast Atlantic margin was subjected to repeated ashfall for 0.5 m.y. This was the result of extensive phreatomagmatic activity along 3000 km of the opening northeast Atlantic rift. These widespread, predominantly basaltic ashes are now preserved in marine sediments of the Balder Formation and its equivalents, and occur over an area extending from the Faroe Islands to Denmark and southern England. These ash-bearing sediments also contain pollen and spore floras derived from low diversity forests that grew in cooler, drier climates than were experienced either before or after these highly explosive eruptions. In addition, coeval plant macrofossil evidence from the Bighorn Basin, Wyoming, USA, also shows a comparable pattern of vegetation change. The coincidence of the ashes and cooler climate pollen and spore floras in northwest Europe identifies volcanism as the primary cause of climate cooling. Estimates show that whilst relatively few phreatomagmatic eruptive centres along the 3000 km opening rift system could readily generate 0.5–1 °C cooling, on an annual basis, only persistent or repeated volcanic phases would have been able to achieve the long-term cooling effect observed in the floral record. We propose that the cumulative effect of repeated Balder Formation eruptions initiated a biodiversity crisis in the northeast Atlantic margin forests. Only the decline of this persistent volcanic activity, and the subsequent climatic warming at the start of the Eocene Thermal Maximum allowed the growth of subtropical forests to develop across the reg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